输送压力7.5 MPa,最高输送压力9MPa,末站剩余压头70m,局部摩阻为沿程摩阻的1.2%计,进站温度控制在38℃,最高输送温度68℃,最低输送温度36℃。
选用泵型号为250YS150×2,其流量为500 ,扬程为300m,转速为2950r/min,电动机功率为800千瓦,效率为69%。每个泵站选用4台,其中3台串联,1台备用。
保温层采用黄夹克,厚度35mm,土壤导热系数1.1W/(m· ),埋地深度1.5m。
密闭输送也叫“从泵到泵”输送,这种输油工艺中,中间输油站不设供暖冲用的旁接油罐,上站来油全部直接进泵。其特点是:整条管道构成一个统一的密闭的水力系统,可充分的利用上站余压,节省能量,还可以基本中间站的轻质油蒸发损耗;但对自动化程度和全线集中监控要求比较高;存在水击问题,需要全线的水击监测与保护。长距离输油管道的离心泵大都采用“从泵到泵”的方式。现代的管线均为密闭输送方式,如我国近些年建成的铁大线、东黄复线等。所以本设计的输送方法为密闭输送方式。
某油田初期产量油180万吨/年,五年后原油产量达到350万吨/年,计划将原油输送到480km外的炼油厂,要设计一条输油管道,采用密闭输送方式。设计的基本要求:
(4)一期条件下(180万吨/年)条件下,考虑翻越点,若存在翻越点给出解决措施;
确定出加热站的出、进口温度,即站间管段的起、终点温度 和 ,任务书设计要求进站温度控制在38 ,出站温度假设为68 ,可按冬季月平均最低温度及全线的K值估算加热站间距 ,
防爆型电动机,转速为2950r/min,电动机功率为800千瓦,效率为69%。
本题目有两名学生完成;一名学生完成一期工程的设计内容,即任务书中的(1)~(5)部分;另一名学生完成二期工程的设计内容,即任务书中的(6)~(10)部分。
(3)节约用地,不占或少占良田,合理布站,站线结合。站场的布置要与油区内各区块发展紧密结合。
(4) 在保证管线通信可靠的基础上,逐步优化通信网络结构,减少实际工程投资。提高自控水平,实现主要安全性保护设施远程操作。
(5)以经济效益为中心,充分合理规划利用资金,减少风险投资,力争节约基建投资,提高经济效益。
原油和石油产品的比热容通常在1.6~2.5KJ/(Kg.℃)之间. 时原油的相对密度为:
粘温指数0.036。进站温度控制在38℃。保温层采用黄夹克,厚度35mm。土壤导热系数1.1W/(m﹒℃),埋地深度1.5m。最高输送温度68℃,最低输送温度36℃。
17周:周一上午:9:00-12:00:发任务书,讲解任务书内容和设计的基本要求,然后学生查找相关设计手册,查资料,开始做课程设计;下午:14:00-5:00答疑,指导;
周四上午:9:00-12:00:学生交设计初稿,进行全方位检查,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改进;下午:14:00-5:00集中答疑、指导,修改设计报告及流程图;
周五上午:9:00-12:00:个别指导,修改修改设计报告及流程图;下午:14:00-5:00 交设计报告及流程图。
《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》,杨筱蘅主编,石油大学出版社;《油气管道输送技术》,张其编,中国石化出版社;《泵与压缩机》,钱锡俊主编,石油大学出版社;《油气储运概论》,张劲军主编,石油大学出版社;《油气管道工程概论》,中国管道公司主编,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;《油气地面工程设计手册》第四册,石油工业出版社;《石油专用管》,石油工业出版社等。
油流至管内壁的放热系数 ,在紊流情况下比层流时大得多,通常情况下大都大于 .因此在紊流情况下, 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小,可忽略不计,而在层留情况下就必须计入。
首站选用换热器,其他加热站选用加热炉,其热负荷为1095.6kJ/s,效率为80%。
选取黄夹克作为保温材料,第一层低合金钢管,国标GB/T 1591-1994中,16Mn对应的是Q345,它的热导系数: 。第二层保温层的导热系数为 。保温材料厚度为35~50mm。假设取厚度为35mm。
输送压力7.5MPa,最高输送压力9MPa,末站剩余压头70m,局部摩阻为沿程摩阻的1.2%计,20℃相对密度0.8546,50℃粘度8.9mPa.s。
由于热站的热负荷不小,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热站不承受过大的负荷,所以取n=4个。则热站间距为:
在进行n的具体计算时,有必要进行化整,必要时可适当调节温度。在以上基础上课求出每个加热站的热负荷:
某油田初期产量油180万吨/年,五年后原油产量达到350万吨/年,计划将原油输送到480km外的炼油厂,要设计一条输油管道,采用密闭输送方式。设计要求:
周二~周四上午:9:00-12:00:个别指导;下午:14:00-5:00集中答疑、指导;
周五上午9:00-12:00:个别辅导;下午:14:00-5:00检查本周设计内容,对未完成要求任务的提出警告。
18周:周一~周三上午:9:00-12:00:个别指导;下午:14:00-5:00集中答疑、指导;
(2) 使用先进、实用、可靠的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设备、新材料,建立新的管理体制,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水平、高效益,确保管道安全可靠,长期平稳运行。